《PISA2018设计草案》发布,未来阅读测试聚焦——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


发布日期 2017-01-20
PISA2018草案发布,阅读重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长达172页的《PISA2018设计草案》关注的是社会、经济、文化之变化对阅读能力内涵的发展性新需要。从重“理解”走向重“反思”,从再现文本信息到批判性输出信息,正是阅读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必然体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项目组近日发布了对于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阅读测试的前瞻性设计方案及样题,主要介绍2018年阅读测试的变与不变及其深刻原因和时代背景。根据《PISA2018设计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我们透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价值观的变化脉络及其实质,分析其阅读新概念的主要特征。这对我们重新审视阅读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并且创新汉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观,具有启发意义。


    PISA阅读观的演变进程

  《草案》虽然是一种前瞻性的阅读测试设想,但是,它建立在对多年测试情况的细致分析与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因此,未来性的设计具备扎实的科学根基。《草案》在“2000年至2015年,阅读框架的变与不变”部分明确指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阅读素养的定义,最早看重阅读技能对个体社会参与的重要性……2000年之后,对阅读概念认识的变化使得阅读素养的定义拓展了,动机、行为特征和认知特征处于同等地位”。

  《草案》承认历年来对“阅读能力”的认识深化,从单一的认知性、技术性到复合化的情意要素对技能的融入,并在2009年正式形成一个重要的分支概念——“阅读参与度”。后者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一个持续强化的亮点已形成。2000年第一次阅读测试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侧重在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力,问题设置往往在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再现”和“理解”,以及对作者意图的正确把握。2003年和2006年的阅读测试基本保持了2000年的内容结构,但在阅读能力内涵的具体阐述中,除了“理解”之外,又加上了“运用”和“反思”这两项内容。这一能力扩展是出于促进阅读者在获取信息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体与文本的互动性的考虑。

  2009年阅读能力题型,标志着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测试的显著转型。这一年阅读测试的框架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它更强调阅读应当是积极的、有目的的和功能性的。这三者都强调从阅读主体的立场出发,突出了读者的阅读主体精神——旨在促进阅读者更有深度地介入语言文本这一对象世界。“阅读参与度”就是在该年度被提出,进而引发国际关注的。阅读参与度涉及阅读主体的动机、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阅读是个体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开展的活动,个体通过有效的阅读行为在阅读中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喜爱并享受阅读的完美过程;反之又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自觉动机——这三者在个体内部形成良好的循环,从而使每位学习者个体的阅读能力得到积极而又有序的提升。

  在保持2009年的基本框架下,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则进一步提出“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考”等概念,并将在2018年的测试中有新的体现。


  未来PISA阅读的价值特征

  梳理历年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观的演变,该测试对阅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越来越重视。对文本信息的认知、理解、归纳等固然是阅读能力最基础的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读者主体对接受信息的独立反思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表达——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走向更高级语用活动的必经台阶。其中“阅读参与度”“批判性阅读”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新概念,将会越来越深刻广泛地影响全球语言教育和语言测试。

  阅读参与度强调的是发挥阅读者的主体能动性。这一超越传统狭隘阅读技能的综合性概念的提出,是对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充分释放和有力激励。在阅读中,学生主体并非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文本信息的输入,生命主体的语用功能也不是单向地理解、记忆和贮存。相反,阅读是主体主动与阅读对象建立起价值联系的一种持续的活动过程,是个体基于其独特生命体验与文本信息而开展积极互动和交流的精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积极思考来“转换”语用能力——从“输入”到“输出”,其最高表现是彰显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表达的重要能力。

  因此,从偏重“输入性接受”到成功转化为“输出性表达”的关键,在于主体的反思过程。阅读参与度提出,读者要有“对阅读内容的掌控意识”,即强调由读者主体把握阅读的进程,读者在文本信息之外,更加要有相对自主的思考,而不是被阅读内容牵着鼻子走。学习者的阅读参与度越高,其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越强,最终越能形成“批判性思考”——它形诸外,就是进行“批判性表达”或“批判性评论”。人是表达的动物,个体生命天赋原初的表达欲望,阅读本来就是为表达夯实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草案》对个体阅读能力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文本的一般性理解、记忆和再现,甚至超越了“阅读参与度”这个综合概念的内涵,颇有新意地升华到凭借个体的自主思考而输出“批判性表达”或“批判性评论”。其中蕴含着《草案》中所呈现的未来全球阅读发展的重要趋势。

  批判性阅读强调的是走向思辨的多元创新。《草案》指出:“教育的目标重点从仅仅收集和记忆信息转变为拓宽知识概念的内涵……如果个体想要拥有充分参与我们这个知识型社会的能力,那么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定位、获取、理解和反思的能力将是基本而必要的。因此,对处于义务教育高段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估,必须关注从各种包含了课堂之外语境的文本中寻找、选择、解释、整合和评估信息的能力。”

  这是《草案》呈现的关于阅读观念演变的时代背景,凸显了“批判性思考”演绎的主要线索与基本内涵,从中可提炼出“批判性阅读”的价值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从单一输入到基于输入而重在输出。“定位、获取、理解和反思”就是批判性阅读的内在涵义,“寻找、选择、解释、整合和评估”则是批判性思考所外显的语用活动——虽然,这样内外分离的表述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第二个特征是,从平面化“再现”文本对象到深度“融入”文本内部,并且给出学习者经过心灵过滤后的“独立评论”。批判性思考,必然走向批判性表达。英语中的“评估”(evaluate)一词在此语境中等同于“评说”“评论”,但不是汉语语境中的“批评”或“批判”(这意味着“否定与解构”)。因此,这是“反思”后的一种理性化的表达能力。第三个特征是,从“批判性阅读”到“批判性思考”到“批判性表达”再到“创造性表达”,这是所有阅读活动的逻辑发展链条。其中,语言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表达”,没有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的阅读和思考,就不可能走向这种人类梦寐以求的境界。人,作为智慧生命,其最高追求就是语言输出后所建构的“创造性表达”。


  新概念如何影响阅读教育

  长达172页的《草案》关注的是社会、经济、文化之变化对阅读能力内涵的发展性新需要。从重“理解”走向重“反思”,从再现文本信息到批判性输出信息,正是阅读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必然体现。这给予我们的阅读教学甚至整个母语教育以非常积极的启示——语用的发展就是人的成长。

  阅读教学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我国的语文教育在苏联凯洛夫高度封闭和垄断的教学理论束缚下,已经逐渐固化为一种“接受本位”的全预设模式。在这种模式里,从认知、理解、鉴赏的内容到反思、取舍、评价等过程,完全被教师不同程度地“包办”或者“变相包办”;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是被不同程度地削弱甚至“抽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新概念深刻启示我们,阅读活动要留足学生多元开放、自如翱翔的思维空间,通过学习者经常的独立反思、不同取舍而走向主体的自我建构和新颖创设。质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解构“接受本位”的传统观念,进而建构一种“独立思考”的全新教学模式,以砥砺出学习者主体一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力”。

  阅读教学应激励学生的自主性表达,要激励每位学生在与文本对象深度思想交流的基础上畅快地输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创建“表达本位”的教学新模式。“表达”是“接受”的意义所在,“接受”是“表达”的基础和条件。这两者中间转换的关键则是独立思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观所强调的“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考”,正是为了开辟走向“批判性表达”的通道,后者才是前者的价值指向。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表达本位”的根本理念,就偏离了一个智慧生命的正常发展轨道,背离了“人”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语言成长规律。唯有“表达本位”的新模式,才能发展每位学生的真正“表达力”,最终形成创造性表达的高境界。(作者:程佩 潘涌,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PISA2018样题】


       宇宙探索的黄金时期结束了吗

  随着1957年苏联“伴侣号”人造卫星的发射,宇宙探索有了一个重点目标:成为宇宙中无人踏足的地区的首个登陆者。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这使得美苏两国宇航员争相创造新的纪录,推进宇宙探索的进程,同时也为他们的国家带来骂名。然而,自从1969年7月22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第一步后,宇宙探索进程减缓了。

  自那之后,宇宙工程致力于通过发展和加强宇宙飞船、空间站和人造卫星的建设来创造一条可持续存在的近地轨道。苏联的米尔空间站和美国的太空实验室是人类首批空间站,但是它们证明了空间站的独立运行耗费巨大,无法实现。目前我们拥有的国际空间站(ISS),是由美、俄、加拿大、日本等国领导的了不起的国际合作成果。到目前为止,该空间站有意开展登陆火星的宇宙计划,以成为人类宇宙探索史上的里程碑。30年后,我们虽仍然维持着该空间站的运行,但是登陆火星计划却未有任何进展。

  数十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愿望被普遍看作政府的专属政策,例如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K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拥有22个成员国的欧洲航天局(ESA)。然而,私人企业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宇宙探索的商业化,这激起了许多人对由政府经营和资助宇宙探索关联性和必要性的质疑。再加上广为人知的1986年和2003年的美国太空灾难,人们探索宇宙的热情和努力大大减低了。

  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做出这样的结论:世界已经失去了对宇宙新发现的关注和探索的动力。我担心宇宙探索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我们正急速地朝着一个死守地球的未来前进。


  题目一(选择):

  根据《宇宙探索的黄金时期结束了吗》这篇文章,私人企业给宇宙探索带来怎样的影响?

  A.私人企业证明了他们能够更好地组织宇宙探索工程。

  B.人们质疑政府的宇宙工程的必要性。

  C.在同一个项目的资助上,政府机构逐渐败给了私人企业。

  D.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正开展有效的合作。


  题目二(写作):

  请思考作者是如何写作这篇文章,评论者们又是如何回应的。基于文本信息,请你写一篇评论,说明宇宙探索的两个主要的好处。请用文本中的细节支持你的回答。(作者:程佩 潘涌)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3日第5版